中新網3月8日電 據《英中時報》報道,2月19預防癌症的方法日,牛津郡議會通過決定,將削減30萬鎊用於市民咨詢組織的開支,牛津華人社區建言中心亦在被削減之列。該中心很可能於2015-2016失去所有來自政府的資金援助,居住在這個倫敦以外華人居住最集中區域的華人在面臨相關問題時,也將面臨求助無門的窘境。
  而近年以來,隨著英政府大規模削減公共支出,全英各地的華社中心均存在相當程度的資金困境,一些服務數SD記憶卡十年的中心也被迫關門。如何繼續募集資金、維持運營是這些服務機構共同面臨的難題。
  請願未果 牛津華借錢社中心面臨關閉
  近日,一場為輓救牛津華人中心因政府消減經費而關閉咨詢業務的請願行動,在約兩個月的時間共徵集3360份簽名。2月18日,牛津前市長、議會議員Babara Gatehouse女士在牛津郡議會全體會議上,代表牛津華人小區建言中心宣讀了這份請願書,婚禮主持推薦懇請政府在2015年4月以後,繼續為該中心提供和以往數目一致的資金支持。-
  牛津郡華人小區建言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14年度該中心總共得到牛津郡政府24,676鎊及市政府18,000鎊對咨詢服務的資助,當中涵蓋了員工、保險、租金、行政等的開支。HI-Q褐藻糖膠市政府計劃將取消對中心2014-15年度的資助。最終於2015-16年度,中心很有可能失去牛津郡政府的資助,而被迫停止咨詢服務。
   乃當地華人“生命線”
  88歲高齡的Gatehouse女士曾在地方政府供職25年,她目睹了牛津華人小區建言中心自1991年創建以來的服務歷程。Gatehouse女士在宣讀請願書時說:“時至今日,部分華人仍然面臨缺乏英語能力、長時間缺乏交流的勞作、不懂維護自身基本人權、文化差異、居住分散等五大困境。尤其是華裔老年人,由於意識缺乏而長期對爭取自我利益保持沉默,被形容為‘聾、啞、瞎’。華人小區中心是牛津地區唯一提供中英雙語咨詢服務的機構。如果咨詢服務中心被迫關閉,人們將要遠行至伯明翰或倫敦尋求幫助,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小區中心咨詢服務是這些不懂英語的當地華人的‘生命線’。”
  統計顯示,牛津市是倫敦以外,在英國華人居住最集中的區域。牛津郡目前約有85,000名華人,牛津市內為45,000人。牛津華人小區建言中心位於少數族裔聚集的牛津東部。2013年,建言中心分別向665人提供2662項咨詢服務。所提供幫助者中,年齡從30至80歲,45.59%來自中國大陸,43.22%來自中國香港。28.32%是咨詢健康問題,與福利、心理問題分列咨詢最多的前三項。目前,工作人員全為兼職,並要兼顧小區其他工作任務。每天,最多能抽出一名員工負責咨詢服務,一人身兼數職。
  據記者瞭解,此次簽名活動由2013年12月23日開始至2014年2月18日,一共收集到3,360個簽名。除了少量來自網絡的簽名,請願者主要來自中心服務使用者和他們的朋友、會員及組員、當地居民、部分議員及參加華人中心1月26日農曆新年慶祝會的來賓。
  將繼續表達訴求
  然而請願次日,牛津郡議會仍然“艱難地”作出正式決定,將削減30萬英鎊用於市民咨詢組織的開支,牛津華人小區建言中心在被消減之列。
  對此決定,牛津華人小區中心向《英中時報》表示,中心將會繼續寫信給牛津郡政府表達華人小區的急切需求以及請求保留原有的資助,希望能得到正面響應。此外他們還將繼續努力尋找其他方面資助,包括申請不同的慈善基金及舉辦各種籌款活動。1  同病相憐 多地華社中心遭政府撤資
  若將目光轉向全英,如今存在資金結構困境的顯然並非牛津華人小區中心一家。據伯明翰華人小區中心首席執行官Anna Yim女士向《英中時報》介紹,伯明翰市及周邊地區至少居住有25000華人。小區建言中心多年來一直提供免費服務,但2013年市政府停止資助。目前中心只能於每周一至周三開放給有事先預約的客戶,並收取5鎊每半小時的咨詢費用以覆蓋基本開支。免費服務則只能在每周五上午提供,但由於來訪者眾多,一人只能給予10分鐘。
  而與牛津同為大學城的劍橋,約有華人居民4450人,整個劍橋地區則約有2萬華人。據當地華人小區主席孫偉博士也對記者表示,小區中心並沒有正式的員工和辦公室,僅僅在周日提供咨詢服務。在2013年,中心總共接待了300人次的需求。孫偉博士表示,他們未曾有過來自政府的資助。
  除此之外,由於政府於2008年開始減少支助的資金,裡斯特華人中心於2013年底結束了服務。該中心為裡斯特華人服務了大約30年,委員都是義務性質,會員也有大約300多人,但如今苦於沒有資金支持,裡斯特華人中心只得連同中文學校一同關門。
  福利轉型 緊縮之刀砍到華社軟肋
  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及社會福利結構面臨轉型,英國近幾年不斷在公共服務上消減開支。據記者瞭解,此次牛津郡就在環境、社會保健、兒童、教育與家庭、文化服務、小區治安,以及公共醫療等多領域消減資金共640萬鎊。受影響重點包括不懂英語的華人老年人和餐飲務工人員,他們對小區中心服務的需求仍然很大,而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從政治角度上選擇一刀切。
  眾所周知,近10年間,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正在成倍增長,漢語逐漸替代粵話成為華人小區主要語言。45%新移民具有大學學歷。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院一項針對英國華人小區的研究(以諾丁漢為例)顯示,2001年以來,諾丁漢華人人口增長3倍,其中學生人口增長了8倍,70%來自中國大陸,且更多使用英語與當地交流。傳統的華社中心似乎不再是尋求幫助的唯一途徑。
  但另一方面,目前在英國不懂英語的華人數量仍然龐大。2011年的英國人口普查的數字顯示,英國14歲以上、英語不流利的華人總數超20萬,約58,000人完全或幾乎不會英語,是全英少數族裔中英語水平相對不佳的幾個族群之一。這其中母語為粵語的英國華人約有44,000名,完全不會英語的(包括只會說“你好,謝謝”)也超過17,000人。
  同時,在這些英文不佳的華人中,許多都是底層勞工和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缺乏聲音和渠道反映訴求,他們所面臨的生理、心理健康問題都十分堪憂。
  因此,負責這項研究的武斌博士(現任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院高級研究員)認為,英國華人小區正逐步形成“啞鈴型”社會,而政府這一刀,“正砍在華社的軟肋上”。
   另謀出路 籌資更需華社互助
  面對窘境,一些地方的華人小區中心也在自己動手,通過各種形式募集資金,並使得自身資金來源多元化,減少對政府撥款的依賴。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瀏覽了數十家英國華人小區中心網站,他們大多數都已建成普通話和英語雙語界面,不少小區中心都已獲得相關企業資助,更有一些開展了專業培訓課程。
  以曼徹斯特華人小區中心為例,成立於2005年額曼徹斯特華人中心,目前擁有1900名會員,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華人小區中心。目前中心有3名員工,22名義工及28名老師,每周末可為300個學生提供中文課程,每年培訓120名中文翻譯。據記者瞭解,中心年運營開銷大約45,000英鎊,主要經濟來源是通過教育培訓、翻譯中介費、房屋出租,還有會員費。
  該中心創辦人Jenny Wong女士向《英中時報》介紹,在過去,市政府聘用一名員工在小區中心辦公樓提供咨詢服務,每周一次,每次10個號,有人數限制。這項免費服務到2011年被停止。現在中心每周有兩個半天提供咨詢服務,對非會員會收取5-20不等的咨詢費,但仍比商業咨詢服務便宜很多。同時對於家庭有困難的顧客,他們也實提供免費幫助。
  Janny說:“中心沒有政府資助,正在不停的改進和尋找合作,提供場地請人教課。通過設置的課程,幫助他們找工作。很多人通過培訓後為NHS擔任中文翻譯。中心也承辦當地大學教師資格漢語培訓。中心希望通過做好培訓,提供好學習的平臺,幫助彼此找到生存的出路。(作者:特約記者 Kristy Chen)  (原標題:牛津華社中心經費遭削或關門 緊縮之刀砍華社軟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76tqxq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